您当前的位置:中国生活观察网资讯正文

南昌城记南唐建都南昌的尽力因何而失利

2020-04-01 22:51:07  阅读:435 作者:责任编辑。王凤仪0768

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。自汉代建城以来,跟着我国古代政治格式的变化和经济重心的南移,南昌从边地小城逐步开展为区域内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。谈及前史方位,南昌好像不容小觑:东晋苏峻、祖约之乱后,温峤曾建议迁都豫章,南朝时江州州治迁入此地,五代十国时期,南唐的国都更是搬家至此……可是,南昌前史上的政治方位并不安定,东晋温峤的建议,终究因王导阻挠而夭亡,南朝时的江州州治,则在豫章与寻阳世的重复改变,而稍纵即逝的南唐,尽管建都南昌,但并未给此地带来实质性的开展。南唐在南昌建都的影响底子无法与前史上的洛阳、开封、南京等古都混为一谈。这不由让人慨叹,现在的南昌地灵人杰,但为何前史上与帝王气只要半面之缘?为何南昌占尽有利地势,却无法迎来地利人和?回溯南唐建都南昌的始末,或许咱们咱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答案。

白杨秋月苦 早落豫章山

南昌城尽管肇依据西汉初年,可是考古查询发现,今南昌城区存在多处相似樟树吴城遗址(江西境内规划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)的商周遗址,这些遗址标明商周时期的南昌,并非是无人寓居的蛮荒之地,在今南昌市青山湖至青云谱之间的弧形地带,就曾有一片密布的居民区。

商周时期南昌古代居民会集分布图(作者制,底图来自Google地图)

春秋时期的江西,乃“楚尾吴头”之地,归纳《史记》、《通典》、《文献通考》及考古实证等文献资料来看,西周时期,今江西区域大部分区域都归于越国。直到春秋中期今后,楚国才逐步将实力扩展到鄱阳湖流域,南昌直到此刻,才成了楚国的东境。1976年,考古工作者在南昌新建大塘赤岸山战国遗址中发现了铁斧范,由此证明南昌区域在战国时期,出产力已发生了质的腾跃,步入了铁器年代。

秦共同六国后,虽未在江西置郡,但从公元前219年开端,秦对百越区域(今南岭以南的广东、广西等大部分区域)打开军事行动,使得南昌一带一度成为秦朝的军力调集、集结的重要区域之一。

西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,刘邦初平垓下之役后,便开端树立豫章郡,其郡治即在南昌县,到了汉景帝三年(前155年),吴楚七国被平定后,南昌成为其时豫章郡十八县之首。

豫章郡治的南昌城终究由谁而筑,现在议论纷繁。撒播最广的是灌婴城说,相传灌婴一向奉汉高祖命驻军南昌,所筑“灌婴城”,在《史记·灌婴传》和雷次宗的《豫章记》均有记载。

可是《史记·高祖功臣侯列表·堂邑侯陈婴》和《汉书·高惠高后孝文侯列表·堂邑安侯陈婴》中,却都记载“定豫章”者为陈婴。宋代赵与时在《宾退录·章贡志》对这一说法做了考证,“陈婴筑城说”又一时风行。

此外,(雍正)《江西通志》则引述《南昌耆旧记》,称灌婴命属下章文担任汉代南昌城的构筑。而近年来,又有学者依据《罗珠肇基豫章罗氏考略》等文献,提出了“罗珠筑城说”,南昌城的建筑又备一说。各种说法都有道理,无所适从,却正好反映了南昌城的始建,调集了其时的各方力气。灌婴和陈婴因为军务或许无暇城池的营建,实践的营建应该是由章文、罗珠等掌管完结的。

“南昌”地名的由来,遍及以为是筑城时,制作者取“昌大南疆”、“南边兴盛”之意,将新城定名“南昌”,作为豫章郡郡治地址。可是跟着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研讨的不断深入,一些学者指出南昌之名或许与海昏侯刘贺相关。依据近年来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开掘,考古学家在出土的灯具、漆器上,发现了迄今最早的“南昌”字样,由此判别海昏侯刘贺很或许将之前在山东昌邑的封地称为“北昌邑”,将废帝后所居的新封地称为“南昌邑”。但《水经注》则记载“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,始命灌婴定豫章置南昌县。”民国二十四年的《南昌县志》亦记载,在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,“豫章为汉郡,领县十八,首南昌,隶扬州部”。尽管两则文献中“南昌”二字的呈现,早于海昏侯刘贺日子的年代,可是这两部文献成书年代,实则都晚于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年代。“南昌”地名的由来至今仍然存疑。可是至少咱们咱们可以清晰的是,“南昌”这一地名西汉时期便已呈现。

汉代南昌城的规划比较小,共有六门:分别是南面的南门、松阳门,西面的皋门、昌门,东北双面各有东门和北门。整个城池周围仅10里,81步,城区面积仅约4平方公里,甚至衔接六门的城墙都是用夯土所筑的。

汉代南昌城大致方位示意图(作者制,底图来自Google地图)

汉代南昌城的方位,现在较为遍及的说法是坐落今南昌城东南湖坊镇黄城寺一带。彭适凡、卢星等老一辈学者都持这种观念。

可是近年来,《南昌古城址考证》(应宗强)、《明清南昌城恢复研讨》(卢方琦)等文都考证以为汉代南昌城坐落今南昌城老城区内,大致东到东湖、西到抚河、北到叠山路和墩子塘一带、南缘孺子亭公园。这些学者以为:一方面汉代南昌城城门数量和命名格式等与近代共同,二者存在显着的承继联络;另一方面,从南昌周边汉墓地址的山水局势判别,汉代城址与墓葬在这一观念中对应联络更为合理。联络《水经注》和《豫章记》之记载,笔者也以为古代南昌城应是汉代以来一体化的承继开展,并非后来魏晋时期另择新址所建。

而经两汉、东吴五百余年的开展,东晋时豫章城已有适当的规划。东晋太元(371-372年)年间,豫章太守范宁进一步扩展豫章城规划,又辟东北、西北二门以对皋门、松阳门形成了八门相望的城市格式。其时的南昌人口持续不断的添加,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平原成为了其时南边重要的粮食产地。《隋书 经籍志》就曾记载,萧梁(南朝梁)时坐落南昌的豫章仓是全国较大的粮食仓储之一。

开皇九年(589年),隋文帝灭陈后,在原陈朝控制的江州辖区内罢豫章郡而置洪州(607年又复为豫章郡),由此南昌也有了“洪州”和“洪城”之名。在这之后的唐朝,这座城市在武德五年(622年)、乾元元年(758年)两度由豫章改称为洪州。

洪都称大府 上幕得名贤

从唐代开端,南昌的社会经济开展逐步进入快车道。

首先是城市规划的扩展。唐贞观十年(637年),南昌城开端了唐代的第一次扩建,这次扩建中城墙资料由土石改为彼苍砖。而之后历代的南昌城便是在唐朝城区的基础上开展而来。垂拱元年(公元685年),洪州都督李景嘉持续增筑洪州城,全城四周辟有八门,城门题额均由其时书法家徐浩所书写。元和四年(公元809年),韦丹任洪都观察使后,以为城内民舍都是毛竹结构,易失火,所以便改建瓦房,一起拓荒南市和北市等三条街市,并进行了新一轮的扩建。据明万历本《新修南昌府志》记载,韦丹还修正南昌城东北隅,其时的南昌城拓荒的城门多达16个,方圆达20余里,比汉初时的南昌城扩展了4倍。关于老南昌人来说,韦丹的姓名并不生疏,今日南昌市老城区英豪大桥以东的赣江堤堰——富大有堤,即始建于韦丹增修南昌城时。大众出于感恩和留念,曾将这一段河堤称为“韦公堤,直到解放后才改为现名。

其次是南昌的工商业在这一时期逐步昌盛起来。唐代的洪州城是江西,甚至长江中游区域的商业中心,具有开展商品经济较为优胜的条件。这儿不只农业兴旺,农产品丰厚,商业、制作业也开展水平极高。如青瓷器、漆器、铜器制作、纺织、造船、金银器出产方面,都水平很高。另一方面,洪州地处长江中游,水陆四通,具有“连巴控越”、“荆楚引瓯”的地舆优势。特别自开元年间,张九龄注册大庾岭今后,海外和岭南的货品大都由广州越大庾岭过南昌,再由南昌转运至各地,由此南昌成为了国内外交易的商埠。

唐末,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通过一系列军阀混战后,树立起了以扬州为中心的淮南当地割据政权。天复二年(902年),杨行密受封吴王。天佑二年(906年),杨行密的继任者杨渥攻取了洪州,南昌然后纳入了杨氏的控制(即吴和南唐的前身)。

杨吴政权于937年被李昪(曾随养父徐温改名徐知诰)的南唐政权所替代。943年李昪去世后,其子李璟继位,是为元宗,史称南唐中主。在李璟控制前期,南唐边境曾到达全盛,可是好景不长,北方华夏的后周政权随后敏捷鼓起,并于保大十一年知己泰元年期间(955年至958年),数度进攻南唐,保大十二年(956年)东都江都府(今江苏扬州)也沦亡于后周。958年,南唐不得不尽献江北之地,并奉后周为正朔,用其编年,并去除国号,李璟则改称“江南国主”。面临这种危殆局势,李璟不得不考虑迁都,他曾与群论协商,以为国都金陵(今江苏南京)与后周戎行仅一江之隔,且又处在长江下游,假如后周戎行顺流而下攻击金陵,南唐即便闭关自守,也坚持不了多久;假如请其他诸侯来救援,又恐退敌后,这些诸侯拥兵自重,会成为刘裕(南朝宋树立者)、陈霸先(南朝陈树立者)之流。他以为化解危机的上策是迁都豫章,据守上游。可是群臣中除了枢密使唐镐表明拥护,其他均表对立,李璟顶着朝臣的压力,仍是坚持施行了迁都方案。959年11月,他改洪州为南昌府,是为南都。南唐自立国起,一向坚持着两都制的政治中心格式。东都江都府沦亡前,曾与江宁府(金陵)并为南唐东西两都。东都沦亡后,南昌升为南都,江宁府的国都也没有抛弃,可见南唐意在坚持东、南两都的建制和格式。

灵槎思浩荡 老鹤忆崆峒

李璟为何钟意南昌?客观上来看,洪州地处长江中游,是南唐边境的内地,军事地舆局势相对优胜,从金陵赴洪州,须溯长江而上,过彭蠡湖(今鄱阳湖)进入赣水方能抵达,与金陵比较,愈加安全,不只有利于战略防护,还可控扼长江下游的润、常等州。假如以南昌为基地,休养生息,趁机而动,借长江中游之有利,发挥水军优势,徐图中兴,也不失为上选。片面上来看,李璟少时曾在庐山开先禅院作书堂读书,对庐山情有独钟,定都南昌,便利拜访庐山,在心灵上也是安慰。

庐山风景(作者摄)

北宋建隆二年(961年)二月,李璟率南唐朝臣开端迁都南昌,留太子李从嘉(后改名为李煜)在金陵监国。尽管南唐政府的首要组织都迁至南昌,可是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却仍留金陵,掌管枢密院的左仆射也在金陵任职。可见在军事防护上,金陵仍是防护北宋渡江南犯的军事要冲。而其他百官,包含禁军在内,都随迁南昌。在迁都至南昌的途中,李璟还巡幸了庐山,北宋陈舜俞曾在《庐山记》中对其旅游地址做了较为具体的记载。

南唐迁都南昌,是李璟在危殆中做出的匆促决议计划,南唐政府并没有充沛的时刻,对南昌城市、府衙等进行扩建。南昌城其时的规划难以满意百官群臣的工作和寓居需求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记载:“(南昌)城邑迫隘,宫府营廨,十不容一二,力役虽繁,无所施巧,群臣日夜思归。唐主悔怒,欲诛始谋者。枢密副使、给事中唐镐发病卒。”可见迁都南昌后,困顿的实际环境,加深了本就不拥护而迁都的群臣的抵触情绪,而李璟自己也开端懊悔自己的决议,从前仅有支撑迁都的枢密副使、给事中唐镐又因患病而去世。忧思与愁闷中的李璟,常常北望而叹气,曾作诗慨叹道:“灵槎思浩荡,老鹤忆崆峒。”

北宋建隆二年(961年)六月末,闷闷不乐的李璟病逝于长春殿,年仅46岁。关于长春殿的方位,学者张启予考证以为,坐落中山路东段,东至八一大路西侧,西至东湖,南至中山路,北至上营坊,即今南昌市保育院的方位有很大的或许性便是其时的长春殿地址地。

南唐南昌城大致方位与长春殿方位示意图(作者制,底图来自Google地图)

李璟去世时,曾“亲书遗令,留葬西山(今南昌新建西山),累土数尺为坟”。而其子李煜在李璟去世后则即坐落金陵。这年七月,李煜不忍将父亲葬在异地异乡的南昌西山,便迎还其遗体,数月后葬于金陵邻近的顺陵。尔后南昌府不再是南唐政府常驻的国都,文武百官和政府组织等都随之迁回了金陵。不过在南唐后期,南昌府仍然作为南都,与金陵并立。

青山遮不住 究竟东流去

南唐迁都南昌缺乏半年,便因人去政息,草草了事。尽管前史记载,南昌城池狭小,宫室粗陋,气候湿热,南唐君臣纷繁思归金陵。可是,依据明万历《新修南昌府志》所载,其时南昌城规划和《南唐国史》所载的金陵城规划适当,并没有小多少。而唐末的金陵频遭藩镇混战损坏,虽经修正,但已没有盛唐时的富贵。

南昌不能有效地承担起南唐国都的重担,底子上在于其地缘影响、经济实力和交通辐射上的限制。

自古以来,长江上游区域很少在军阀混战中占有优势,三国时猇亭之战蜀汉败之于孙吴,东晋时王敦之乱,以及在杨吴时期,居于金陵手握重兵的徐知询,终究受制于辅政扬州的徐知诘,都阐明上游所谓顺流而攻的优势,并不存在。究其原因,是长江下游冲击地带和太湖平原是南边较早兴旺的区域,经济开展程度和水平高于上游。六朝以来金陵一带一向都是南边区域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,加之东晋以来南迁的华夏士族和本地的江东士族,金陵一带树立起错综杂乱的联络,呈现了巨大的门阀集团,这使得江东区域不管在政治、经济,仍是人力资源方面都居于优势。尽管门阀政治在隋唐后遭到科举制的冲击,可是其时科举制选取规划有限,当地宗族实力仍然可以影响当地政治。南唐群臣对立迁都,不只仅是不肯脱离金陵的花天酒地,更是不肯从杂乱的社会联络中,被连根拔起。

滕王阁(作者摄)

从交通辐射上看,王勃《滕王阁序》曾以“襟三江而带五湖,控蛮荆而引瓯越”的千古名句,称誉南昌地舆方位之优胜。在隋朝大运河注册后,南昌交通的优胜性进一步凸显,大运河连通长江干流,经鄱阳湖进入赣江水水系,沿赣江上溯至章水上游的大庾岭,翻越梅关至广东南雄后便进入了珠江水系,而南昌正处在其时这条“京广通道”之上。在唐、元、明等大一统时期,广州作为“海上丝绸之路”重要交易集散港口,与长安、北京等政治中心的经济、文化交流较为频频,南昌是这一南北黄金水道绕不开的节点,也共享了交易昌盛带来的盈利。可是南唐时,南昌水运中转纽带的优势和商贸中心的优势,并不显着,一方面是有因为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,各地比较依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,对外交易需求不大,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,这条南北水运通道被不同政权割据,效果受限。另一方面,“海上丝绸之路”在宋元时期才茂盛起来,唐五代时期沿海港口与内地的交易规划还非常有限。从南唐的政治经济格式来看,其境内的黄金物流交通线并非倚赖连通广州及大洋的大运河—赣江南北通道,而是东西向的长江中下游的干流通道。

南昌稍纵即逝的南都年月,跟着南唐的毁灭而沉入前史的长河。时间短的南都年代,如昙花一现,并未给南昌的城市开展和商业的昌盛带来实质性的增加。975年,北宋戎行占领金陵,南唐后主李煜屈服,南唐毁灭,南昌归入北宋辖境,成为北宋江南西路的首府。后来宋代民间商业的昌盛、文教科举的开展和景德镇瓷器的行销等要素,才让南昌逐步走上了昌盛开展的快车道。

当后主李煜形容枯槁地写下:“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的千古绝笔时,千里之外怀有赣水江流的南昌,正在年月一隅,静候真实归于它的开展与昌盛。

参考文献:

1.(西汉)司马迁:《史记》,中华书局,1959年。

2.(唐)房玄龄等:《晋书》,中华书局,1974年。

3.(东汉)班固:《汉书》,中华书局,1962年。

4.(北魏)郦道元著,陈桥驿校证:《水经注校证》,中华书局,2013年。

5.(唐)魏徵等:《隋书》,中华书局,1973年。

6.(唐)杜佑:《通典》,浙江古籍出书社,2000年。

7.(北宋)薛居正等:《旧五代史》,中华书局,1976年。

8.(北宋)欧阳修:《旧五代史》,中华书局,1974年。

9.(北宋)司马光:《资治通鉴》,中华书局,2011年。

10.(北宋)马令、(南宋)陆游著,胡阿祥注:《南唐书(两种)》,南京出书社,2010年。

11.(南宋)赵与时《宾退录》,《宋元笔记丛书》,上海古籍出书社1983年。

12.(南宋)李焘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,中华书局,2004年。

13.(南宋)祝穆:《方舆胜览》,中华书局,2016年。

14.(元)马端临:《文献统考》,浙江古籍出书社,2000年。

15.《江西省/万历新修南昌府志》影印版,树木文献出书社,1990年。

16.《(民国二十四年)江西省南昌县志》影印版,(台北)成文出书有限公司,1970年。

17.邹劲风:《南唐国史》,南京大学出书社,2000年。

18.卢星、徐智范、温乐平:《江西通史·秦汉卷》,江西人民出书社,2008年。

19.陈金凤:《江西通史·隋唐五代卷》,江西人民出书社,2008年。

20.彭适凡:《古代南昌城的变迁与开展概述》,《江西前史文物》1980年第1期。

21.彭适凡:《再论古代南昌城的变迁与开展》,《南边文物》1995年第4期。

22.胡耀飞:《据上流而制底子:南唐迁都南昌府考》,《我国古都研讨(第二十八辑)》,2015。

23.周庆彰:《五代时期南边诸政权政区地舆》,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,2010年。

24.卢方琦:《明清南昌城恢复研讨》,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,2013年。

25.应宗强:《南昌古城址考证(原)》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猜您喜欢